轉會風暴之后,新賽季CBA的格局會是什么樣

          廣東體育頻道

          這個夏天的CBA,轉會市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瀾。趙睿、張鎮麟、崔永熙、焦泊喬,這些名字在短短幾天里不斷被推上熱搜,震撼程度,已經完全不輸NBA休賽期。過去我們常說CBA是“死水微瀾”:球員不動、格局不變,但2025年的夏天,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劇烈震蕩”。


          震蕩過后,新課題也來了——在球員大幅度的改換門庭之后,新賽季CBA的格局會有怎樣的大變動?

          廣廈隊:以不變應萬變

          作為衛冕冠軍,浙江廣廈在今年的轉會市場非常安靜,這樣的做法非常合理。因為對于一支冠軍之師來說,他們奪冠的主要班底年齡架構足夠年輕,三線都有國家隊主力或者達到國手級別的球員。正所謂“以不變應萬變”,廣廈隊只要能保證外援的質量,他們依然是奪冠的大熱。


          北京隊、上海隊:資本驅動的“新雙雄”

          趙睿去了北京隊,張鎮麟去了上海隊,這是新賽季最大的風向標。

          這兩支球隊背后站著的,是CBA最有底氣的資本。北京隊把周琦、趙睿、陳盈駿集齊一隊,紙面實力幾乎等同于國家隊主力班底;上海隊付出很小的代價,就直接把張鎮麟換了過來,鋒線高度和活力瞬間拉滿。


          人才的軍備競賽,幾乎是“國字號球員俱樂部化”的縮影:大環境變化之下,資本才是硬實力,球星也就基本能匯聚在一起。

          搭建陣容是取得好成績的基礎,但想要拿到好成績的關鍵則在于:1+1能否等于甚至大于2?


          低迷幾年的北京首鋼,在去年得到“琦駿”組合之后,時隔十年再度闖進總決賽。雖然最終功虧一簣,但球星策略初見成效,這才有了今年爭取趙睿的魄力。但擺在他們面前的挑戰是周琦和趙睿過去兩個賽季不高的出勤率和全新陣容的磨合完成度;上海隊不缺資源,但球隊性格和戰斗氣質,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形成。這一次,他們有了更強的牌面,能否打出與之匹配的豪門氣質同樣是挑戰。


          遼寧隊:王朝的拐點

          張鎮麟離開,是遼寧隊的痛點,也是他們的拐點。

          這支球隊過去三年是CBA的絕對霸主,但在“小球市、資金有限”的現實下,他們已經沒法再留住所有核心。張鎮麟的離隊,意味著遼寧隊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球星,更是一種象征——年輕、沖擊力、未來。

          如果說過去遼寧隊是靠“遼籃精神”加上玄冥二老、張鎮麟、郭艾倫、趙繼偉的天賦維持王朝,那么新賽季開始,他們將第一次真正面對“人才流失后的衰退周期”。他們依然強,但可能不再是那個“無可撼動的第一強隊”。


          廣東隊:補強與壓力并存

          廣東隊通過三方交易引進了崔永熙和焦泊喬,這在紙面上確實解決了鋒線和內線的短板。

          崔永熙是廣東隊鋒線的最佳答案,焦泊喬是廣東隊“跑轟”打法的補充,但他倆目前都存在同一個問題:傷愈之后,狀態能否回到巔峰?


          廣東隊在補充了兩名球員之后,加上原有的胡明軒、徐杰和杜潤旺,紙面實力來看,不亞于北、上、廣廈三隊。雖然他們也同樣面臨著一個陣容磨合的挑戰,同時球迷對于球隊成績上的期待值,也會隨之而提高數倍,壓力是一定會變大的。但從交易結果之后的球迷評論來看,至少到了新賽季,廣東隊的票房是無需擔心的,而朱總也暫時不用到了下班才有快樂。

          廣州隊:生存比成績更重要

          廣州龍獅在今年的轉會市場多了一個稱號:CBA的“黃埔軍校”。隨著崔永熙和焦泊喬的離隊,他們在23-24賽季,以下克上,晉級季后賽第二輪的班底,已經全部離隊。但對于一支球隊來說,生存是比成績更為重要的殘酷現實,這也是無奈之下的合理化操作。不過廣州隊也并非一無所得,他們在交易當中,得到了出身于本土的“狀元”陳國豪和擁有頂級天賦的徐昕。再加上原本就是CBA“頂流”的郭艾倫,廣州隊在新賽季自然也是流量和票房雙收。另外,相信在加拿大現任主教練米切爾的帶領下,廣州隊的球員一定會得到長足的進步。


          一個新的CBA正在出現

          其實,我們不該只把目光放在“誰去了哪支球隊”。更重要的是,CBA終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球員開始有了更大的話語權,能夠決定自己的去向;球隊敢于運作復雜的交易,不再只是“靜態市場”;豪門和小市場的分化,更加明顯,但這恰恰是職業化的必經之路。隨著人員的流動。新賽季的CBA也許要比上賽季的格局,來得更為動蕩,戰況要更為激烈。

          用一句話總結:CBA正在加速進入“成年人世界”,有淚水,有殘酷,也有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