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輸1分的中國男籃,能否就此贏回未來
惜敗之后,中國男籃期待雨過天晴。
文|彭錦
文章來源|懶熊體育(ID:lanxionglanqiu)
已經很久沒有一場比賽,可以比本屆男籃亞洲杯決賽,更適合用雖敗猶榮來形容了。
贏球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但輸球也不一定會制造問題,關鍵在于是怎么輸的,輸給了誰。
過去這些年,中國男籃輸掉了太多本不該輸的球,不管是2019年世界杯意外遭到波蘭逆轉,導致最終丟掉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2023年兩度輸給菲律賓,丟掉了家門口的亞運會冠軍;還是2024年亞預賽輸日本,創造了88年間面對日本的首敗。從結果看,這些輸球大部分都是幾分以內的惜敗,但一次次的失利,讓中國男籃的聲譽降到了谷底。
外界口碑滑坡,體現到商業層面,是少有贊助商問津的尷尬。2024年出征巴黎奧運時,聲勢正值高峰的中國女籃,其商業合作方達到創歷史的17家;而本屆亞洲杯的中國男籃,只有6家贊助商陪伴遠赴沙特。而且這些贊助商無一例外同時是中國女籃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說近些年來,中國男籃幾乎無法再單獨吸引到贊助商的關注。
而回到現場,本屆亞洲杯也算得上是中國男籃征戰過最“冷清”的比賽之一。小組賽階段對陣印度的比賽,國際籃聯官方給出的觀眾入場人數是99人。決賽前的兩場淘汰賽,則分別入場441人和725人。
作為主教練郭士強上任以來的首屆正式杯賽,由于多位具備入選大名單實力的球員因故缺席,他帶到沙特的這支男籃,被認為可以“競爭”中國隊歷史最差陣容。
可這支男籃也并沒有因為不被看好,就缺少質疑的聲音。從賽前12人大名單出爐后,外界對出征人員選擇的不滿;到開賽后首場比賽,末節棄用首秀發揮不錯的王俊杰引發爭議,可以說輿論壓力并不小。
誰也不會想到,偏偏是這支不被看好又不斷挨罵的球隊,將中國男籃從谷底撈出——他們不僅贏下了本屆亞洲杯所有期待贏下的比賽,還在半決賽擊敗新西蘭,時隔十年重回亞洲杯決賽,在決賽中,甚至和澳大利亞拼到了最后一刻。
該怎么形容中國男籃這個決賽對手的強大?本屆杯賽的澳大利亞雖然少了幾位NBA球員助陣,他們仍是過去兩屆亞洲杯未嘗一敗的衛冕冠軍,半決賽更贏了伊朗44分。而中國隊不僅在比賽中一度領先澳大利亞兩位數,還將贏得比賽的可能性抓在了自己手中,直到遺憾投丟最后的絕殺三分。
這支男籃帶給球迷的驚喜,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強得有點陌生,拼到有點淚目。
從許多方面都不可否認,這是一只“意料之外”的中國男籃。甚至于昨晚賽后,北京時間夜里兩點,朋友圈和社媒的籃球話題久違沸騰之際,品牌當中只有耐克馬上推出了相關海報——它配上的“誰還想來碰碰這支隊伍?”的文案,確實符合這支球隊給外界制造的反差印象。實際上,耐克在打進半決賽后發布的文案或許更能概括球迷此次的觀感——“打出這一代的血性”,但恰恰又因為前期熱度不夠沒獲得更多傳播。
“血性”固然是中國球迷這些年最想看到的特質。但一覺醒來后,再思考一個亞軍給中國籃球帶來的希望,可以是什么呢?是國家隊建設的經驗?是人才更新換代的佐證?還是聯賽變革的保障?
外線主導進攻,三分線外的堅決出手,以及整屆賽事接近40%、排在全部球隊第一的外線投籃,是過去幾年里少有的。這樣的發揮不僅創造了上佳的進攻表現,也體現了中國男籃向更現代化打法轉型的決心。毫無疑問,主教練郭士強是主導這一改變發生的關鍵角色。
戰術執行之外,他還帶給這支男籃氣質層面的變化。即便出場順位靠后的高詩巖、雷蒙、李祥波上場后,也可以毫不猶豫投籃、奮不顧身沖搶,顯然與主教練的要求和心理按摩有關。
實際上過去一年里,郭士強曾反復對外講述自己的選人理念,總共概括為5條:
強烈的為國出戰欲望;
可選范圍內的最好球員;
適合國家隊;
要玩命;
要有好的身體和競技狀態。
已經第二次上任中國男籃主教練的郭士強,一定帶著自己更多的思考和經驗而來。雖然有傳聞稱,中國男籃的選人方式已經將原來的邀請制調整回了征召制,其實本次亞洲杯名單確定時,最終還是讓該養傷的養傷,該留洋的留洋,該入學的入學。
人員的被動流失,固然會折損戰力,但并沒有根本上影響球隊的杯賽成績。這或許說明郭士強的確按照自己理念在選人,這樣的選人標準,也給中國男籃未來的組建,提供了足夠有價值的參考。沒有勉力為之,也沒有竭澤而漁。
將目光投向未來的同時,誰都希望中國男籃真正迎來雨過天晴。那么中國男籃未來會觸底反彈嗎?
應當說,刨去國家隊建設層面的是非,中國男籃過去幾年的混亂,一定程度是在為青訓體系的更新換代埋單。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舉國體制衰落與專業隊裁撤深刻影響了基層選材和人才培養,致使過去十年間球員接班乏力。而恰恰又是過去的十余年間,隨著中國籃球走向專業隊體制、職業梯隊、校園賽事、留洋乃至市場化培訓多元并存的青訓格局,球員的成長路徑限制被破除,選擇也更豐富了。
最典型的例子無疑是王俊杰在本屆亞洲杯的橫空出世。身為NCAA舊金山大學的一員,他沒有打過職業比賽,卻在代表中國男籃首次出戰正式比賽時,就入選了亞洲杯最佳陣容。
中國男籃此前也曾將NCAA球員直接選進國家隊,早在2010年,張兆旭就于大三賽季結束后跟隨中國男籃出征過世錦賽。時過境遷,王俊杰入選的不同之處在于,當下已經有更多中國球員選擇赴美留學,在美國校園籃球的環境里成長。上賽季,有8名中國球員效力于NCAA D1球隊,目前還有超過10位就讀于美國高中的年輕中國球員拿到了NCAA D1的Offer。可預見的未來,僅NCAA或許就將成為一個容納國內年輕球員的重要舞臺。(延伸閱讀:)
與此同時,更多年輕球員正在奔赴海外聯賽,希望通過更高水平的賽事提升自己。通過選秀登陸NBA的楊瀚森也好,正在謀求更好比賽機會的林葳也罷,一兩年后,中國男籃甚至有機會派出全海外陣容上場。
這是一個好的跡象,國家隊至少在亞洲范圍內已經慢慢重新建立起人才儲備的優勢,這也是我們期待雨過天晴,可以放眼未來的底氣。
可能也有人質疑:一屆無關奧運資格的亞洲杯亞軍,能否成為中國男籃觸底反彈的起點?
但必須承認,國家隊成績仍是現階段中國籃球發展的核心風向標——它直接牽動頂層制度設計的連貫性,也決定了商業贊助的投入熱度。國家隊戰績回暖,不僅意味著政策穩定性和商業價值的雙重提升,更能為CBA聯賽帶來值得期待的發展生態。
之所以在最后提及CBA,自然因為一個穩定發展的聯賽,才是國家隊的源頭活水。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聯賽?CBA剛剛度過它的30歲生日,也花了30年時間探索。唯一確定的是,現階段的CBA,注定與中國男籃榮辱與共。過去的2024-25賽季,CBA實則處在多項變革的關口。外援政策放寬、聯賽賽程為國家隊集訓讓路,種種跡象都似乎表明,聯賽需要更多為國家隊成績服務。(延伸閱讀:)
然而,國內外的無數案例也曾說明,一個聯賽的良性發展,首先要建立在職業化和商業化的基礎之上。沒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聯賽需要基于長遠眼光的變革,而不是追逐短期效果的大動干戈。提升俱樂部職業化程度,保障聯賽良性運營,或許能帶來更好的中國男籃;而反過來,想做到這些,也需要中國男籃通過一場場勝利,給聯賽創造出寬松環境。一座亞洲杯亞軍過后,CBA會走向何方,同樣值得期待。
或許我們也不能過于苛責贊助商不夠長情,商業力量追逐勝利也是常情。在一個不被期待的夜晚,中國男籃最終1分惜敗強敵,發揮了出人意料的表現,相信已經開始再次扭轉外界對中國男籃的看法。
最后的出手沒能命中,著實是遺憾。但或許,這樣的雖敗猶榮比一下子的反彈奪冠更有意義,我們過去已經經歷過太多的突然捧殺和無盡謾罵,只要過程是無憾的,只要路的方向是對的,慢一點又何妨?
而這屆亞洲杯的發揮是偶然得之,還是中國籃球多年改革之后的必然結果?可能要再過一段時間才有答案。
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后臺回復“進群”加社群